大家好,今天來為您分享宋史文天祥傳翻譯的一些知識,本文內容可能較長,請你耐心閱讀,如果能碰巧解決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對我們的最大鼓勵!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字叔明,號伯安,漢族,福建福州人。他是南宋末年抗擊元軍的名將,也是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

文天祥於1253年中進士,此後開始從政。由於南宋的內外困境,他一直對元軍入侵南宋感到憂慮。他反對投降和妥協,堅決主張抗戰。他力圖刷新南宋政治,提出了一係列改革措施,但未能得到實施。他辭去官職,將自己的才華和精力投入到反抗元軍的事業上。

文天祥以詩文抒發抗戰意誌,激勵民眾。他以其著名的《滿江紅》在民間廣為傳誦:“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正氣凜然 八方來賀”。他還撰寫了《抗元詩選》,鼓舞民眾抵抗外敵。

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他堅守信念,拒絕投降,最終被殺害。他的英勇事跡和高尚精神使他成為了曆史上的傳奇人物。

文天祥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正義和民族尊嚴。他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係在一起,將自己的才華和智慧獻給了民族的解放事業。他的精神力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文天祥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即隻有堅持正義和理想,才能戰勝逆境和困難。他的事跡鼓舞了無數後來的英雄們,讓他們堅定了勝利的信念。

文天祥是中國曆史上的巨人,他的精神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他的事跡和思想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傳承。他的一生是對民族精神和正義的偉大詮釋,是我們需要銘記的寶貴遺產。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祐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郡中豪傑,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為軍費。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崖山破,弘範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讚從天祥之請,從之。天祥臨刑殊從容。南鄉拜而死,年四十七。 (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有改動。)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傑,有萬餘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征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入關,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於是傾盡家財為軍費。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江。後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範,張弘範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範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護衛皇上,還教別人背叛皇上,能這樣做嗎?”張弘範堅持索要勸降信,文天祥就將他過零丁洋時所寫的詩寫出來交給張弘範。崖山被攻破之後,張弘範派人護送文天祥去京師大都。文天祥在北方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服,於是元世祖召文天祥入朝,對他說:“你有什麼願望?”文天祥回答說:“文天祥受大宋恩澤,擔任宰相,怎能臣事他姓之人呢?隻願賜死就滿足了。”可是元世祖還是不忍心殺文天祥,就讓他退下了。有人進言,竭力讚成依從文天祥的請求,元世祖同意了。文天祥臨刑時特別從容。向南方行了拜禮後死去,死的時候年僅四十七歲。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複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文天祥被押到潮陽,見張弘範,左右元軍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張弘範於是用賓客的禮節接見他,文天祥與元軍一起進入崖山,張弘範讓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自己的父母,卻教唆別人也背叛自己父母,這可能嗎?”張弘範還是堅決要求他寫。文天祥於是寫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詩》給他,詩的末尾有這樣的句子:“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說:“國家已亡,丞相你已經盡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變對南宋的忠心來效忠於元朝皇上,還給你宰相的官職。”文天祥流淚說:“國家滅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餘罪,怎麼還敢擺脫殺頭之罪而懷有二心呢?”張弘範敬佩他的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沒有吃東西,卻沒有死,於是又開始進食。到了燕京,客館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豐盛,文天祥不睡覺,一直坐到天亮。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和原文

全文翻譯:

文天祥二十歲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被皇上親自選拔為第一。德祐元年,皇上下詔號召天下幫助朝廷抗敵,文天祥召集郡中豪傑,有萬餘人。他的好友勸阻他,文天祥說:“既然國家撫養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國家遇到緊急情況,向天下征集兵員,竟然沒有一人一馬響應入關;。

我對此非常遺憾,所以不能正確估計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動來對眾宣示,期望天下有一聽到消息就立刻行動的忠臣義士。”於是傾盡家財為軍費。

第二年正月授任臨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朝廷派他到元營請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顏在皋亭山談判時據理力爭。元丞相伯顏氣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隨元軍向北到了鎮江。

後來趁夜色逃到真州,輾轉到了高郵,渡海到了溫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嶺。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抵達,文天祥倉皇出逃,千戶王惟義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陽,帶去見張弘範,張弘範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張弘範用對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帶他一起到崖山,讓他寫信去招降張世傑。

原文:

文天祥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德祐初,詔天下勤王。天祥發郡中豪傑,有眾萬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盡以家貲為軍費。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鎮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轉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趨南嶺。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崖山,使為書招張世傑。

出處:出自元代由丞相脫脫和阿魯圖先後主持修撰的《宋史》中

人物背景: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鹹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

旋為浙西、江東製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麵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複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

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範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誌。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天祥至

文天祥到了潮陽, 見到了弘範, 弘範的手下讓文天祥跪下, 他不跪, 弘範馬上像客人一樣接待他, 和他一起去崖山, 並讓他寫信招降張世傑. 文天祥說:" 我沒能國家, 教唆人家叛國,行嗎?" 管文天祥要了好幾次, 於是作給弘範. 詩裏最後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笑沒有管它. 攻破了崖山,軍營中聚在一起喝酒,弘範說:"國家亡了, 你忠孝已經盡到了, 如果能以為宋朝做事那樣為我們皇上做事,至少也能做宰相啊." 文天祥悲哭,說到:"國家亡了不能去救, 作為人臣死了還不夠抵罪,何況哪敢不死還生出二心?"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文言文

《文天祥傳》出自元代脫脫撰寫的《宋史》,其文言文原文及翻譯(節選)如下:

1、原文(節選)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帝親拔為第一。鹹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裏。萬裏素奇天祥誌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十年,改知贛州。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發郡中豪傑,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2、翻譯

文天祥的字是宋瑞(後改為履善),是江西吉水的人。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集英殿對答皇上的策問題目時被皇上親自選為第一名。鹹淳九年(1273年),被任命為湖南提刑司判官,在那裏見到了原來的宰相江萬裏(當時已經罷相)。

江萬裏一向佩服文天祥的誌氣和節操,在談到國家大事時憂愁地說:“我已經老了,在這個時代看來人事將要發生變化了;我見過的人很多了,在這個時代要承擔起改變社會的責任的人就是你啊!你要努力啊。”鹹淳十年(1274年),調任贛州知州(相當於省長)。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進攻日益緊迫了。皇上下詔號召全國起兵救援朝廷,文天祥捧著詔書大哭著動員郡中豪傑起兵抗元;共有民眾萬餘人響應他的號召,朝廷聽說後讓他以江西提刑安撫使的身份領兵入衛京城。文天祥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吉安市)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他二十歲中進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

他敢於直言進諫,反對宦官和奸相的專權,因而屢遭貶斥。元軍南下時,他散盡家財,招募義軍勤王,屢戰屢敗,不屈不撓。他被派往元營議和時,麵斥元帥伯顏,被扣留。後逃歸南方,繼續抗元。在五坡嶺被俘後,被押送至元大都。在獄中堅持鬥爭三年多,屢遭威逼利誘,誓死不屈。

文天祥多有忠憤慷慨之文,其詩風豪放激昂,允稱詩史。他在《過零丁洋》中所作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氣勢磅礴,情調高亢,激勵了後世眾多為理想而奮鬥的仁人誌士。文天祥的著作經後人整理,被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宋史文天祥傳翻譯及注釋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自為童子時,見學宮所祠鄉先生歐陽修、楊邦乂、胡銓像,皆諡“忠”,即欣然慕之。曰:“沒不俎豆其間,非夫也。”年二十舉進士,對策集英殿。時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為對,其言萬餘,不為稿,一揮而成。帝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尋丁父憂,歸。

開慶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說上遷都,人莫敢議其非者。天祥時入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斬宋臣,以一人心”。不報,即自免歸。後稍遷至刑部郎官。宋臣複入為都知,天祥又上書極言其罪,亦不報。出守瑞州,改江西提刑,遷尚書左司郎官,累為台臣論罷。除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賈似道稱病,乞致仕,以要君,有詔不允。天祥當製,語皆諷似道。時內製相承皆呈稿,天祥不呈稿,似道不樂,使台臣張誌立劾罷之。天祥既數斥,援錢若水例致仕,時年三十七。

鹹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裏。萬裏素奇天祥誌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贛州。

德佑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捧詔涕泣,使陳繼周發郡中豪傑,並結溪峒蠻,使方興召吉州兵,諸豪傑皆應,有眾萬人。事聞,以江西提刑安撫使召入衛。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內地,君以烏合萬餘赴之,是何異驅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吾亦知其然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餘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天祥性豪華,平生自奉甚厚,聲伎滿前。至是,痛自貶損,盡以家貲為軍費。每與賓佐語及時事,輒流涕,撫幾言曰:“樂人之樂者憂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八月,天祥提兵至臨安,除知平江府。時以丞相宜中未還朝,不遣。十月,宜中至,始遣之。朝議方擢呂師孟為兵部尚書,封呂文德和義郡王,欲賴以求好。師孟益偃蹇自肆。

天祥陛辭,上疏言:“朝廷姑息牽製之意多,奮發剛斷之義少,乞斬師孟釁鼓,以作將士之氣。”且言:“宋懲五季之亂,削藩鎮,建郡邑,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亦以浸弱。故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為四鎮,建都督統禦於其中。以廣西益湖南而建閫於長沙;以廣東益江西而建閫於隆興;以福建益江東而建閫於番陽;以淮西益淮東而建閫於揚州。責長沙取鄂,隆興取蘄、黃,番陽取江東,揚州取兩淮,使其地大力眾,足以抗敵。約日齊奮,有進無退,日夜以圖之,彼備多力分,疲於奔命,而吾民之豪傑者又伺間出於如此則敵不難卻也。”時議以天祥論闊遠,書奏不報。

十月,天祥入平江,大元兵已發金陵入常州矣。天祥遣其將朱華、尹玉、麻士龍與張全援常,至虞橋,士龍戰死,朱華以廣軍戰五牧,敗績,玉軍亦敗,爭渡水,挽全軍舟,全軍斷其指,皆溺死,玉以殘兵五百人夜戰,比旦皆沒。全不發一矢,走歸。大元兵破常州,入獨鬆關。宜中、夢炎召天祥,棄平江,守餘杭。

明年正月,除知臨安府。未幾,宋降,宜中、世傑皆去。仍除天祥樞密使。尋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使如軍中請和,與大元丞相伯顏抗論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偕左丞相吳堅、右丞相賈餘慶、知樞密院事謝堂、簽書樞密院事家鉉翁、同簽書樞密院事劉岊,北至鎮江。天祥與其客杜滸十二人,夜亡入真州。苗再成出迎,喜且泣曰:“兩淮兵足以興複,特二閫小隙,不能合從耳。”天祥問:“計將安出?”再成曰:“今先約淮西兵趨建康,彼必悉力以捍吾西兵。指揮東諸將,以通、泰兵攻灣頭,以高郵、寶應、淮安兵攻楊子橋,以揚兵攻瓜步,吾以舟師直搗鎮江,同日大舉。灣頭、楊子橋皆沿江脆兵,且日夜望我師之至,攻之即下。合攻瓜步之三麵,吾自江中一麵薄之,雖有智者不能為之謀矣。瓜步既舉,以東兵入京口,西兵入金陵,要浙歸路,其大帥可坐致也。”天祥大稱善,即以書遺二製置,遣使四出約結。

天祥未至時,揚有脫歸兵言:“密遣一丞相入真州說降矣。”庭芝信之,以為天祥來說降也。使再成亟殺之。再成不忍,紿天祥出相城壘,以製司文示之,閉之門外。久之,複遣二路分覘天祥,果說降者即殺之。二路分與天祥語,見其忠義,亦不忍殺,以兵二十人道之揚,四鼓抵城下,聞候門者談,製置司下令備文丞相甚急,眾相顧吐舌,乃東入海道,遇兵,伏環堵中得免。然亦饑莫能起,從樵者乞得餘糝羹。行入板橋,兵又至,眾走伏叢筱中,兵入索之,執杜滸、金應而去。虞候張慶矢中目,身被二創,天祥偶不見獲。滸、應解所懷金與卒,獲免,募二樵者以蕢荷天祥至高郵,泛海至溫州。

聞益王未立,乃上表勸進,以觀文殿學士、侍讀召至福,拜右丞相。尋與宜中等議不合。七月,乃以同都督出江西,遂行,收兵入汀州。十月,遣參謀趙時賞、諮議趙孟溁將一軍取寧都,參讚吳浚將一軍取雩都,劉洙、蕭明哲、陳子敬皆自江西起兵來會。鄒洬以招諭副使聚兵寧都,大元兵攻之,洬兵敗,同起事者劉欽、鞠華叔、顏斯立、顏起岩皆死。武岡教授羅開禮,起兵複永豐縣,已而兵敗被執,死於獄。天祥聞開禮死,製服哭之哀。

至元十四年正月,大元兵入汀州,天祥遂移漳州,乞入衛。時賞、孟溁亦提兵歸,獨浚兵不至。未幾,浚降,來說天祥。天祥縛浚,縊殺之。四月,入梅州,都統王福、錢漢英跋扈,斬以徇。五月,出江西,入會昌。六月,入興國縣。七月,遣參謀張汴、監軍趙時賞、趙孟溁等盛兵薄贛城,鄒洬以贛諸縣兵搗永豐,其副黎貴達以吉諸縣兵攻泰和。吉八縣複其半,惟贛不下。臨洪諸郡,皆送款。潭趙璠、張虎、張唐、熊桂、劉鬥元、吳希奭、陳子全、王夢應起兵邵、永間,複數縣,撫州何時等皆起兵應天祥。分寧、武寧、建昌三縣豪傑,皆遣人如軍中受約束。

江西宣慰使李恒遣兵援贛州,而自將兵攻天祥於興國。天祥不意恒兵猝至,乃引兵走,即鄒洬於永豐。洬兵先潰,恒窮追天祥方石嶺。鞏信拒戰,箭被體,死之。至空坑,軍士皆潰,天祥妻妾子女皆見執。時賞坐肩輿,後兵問謂誰,時賞曰“我姓文”,眾以為天祥,禽之而歸,天祥以此得逸去。

孫�、彭震龍、張汴死於兵,繆朝宗自縊死。吳文炳、林棟、劉洙皆被執歸隆興。時賞奮罵不屈,有係累至者,輒麾去,雲:“小小簽廳官耳,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甚眾。臨刑,洙頗自辯,時賞�七曰:“死耳,何必然?”於是棟、文炳、蕭敬夫、蕭燾夫皆不免。

天祥收殘兵奔循州,駐南嶺。黎貴達潛謀降,執而殺之。至元十五年三月,進屯麗江浦。六月,入船澳。益王殂,衛王繼立。天祥上表自劾,乞入朝,不許。八月,加天祥少保、信國公。軍中疫且起,兵士死者數百人。天祥惟一子,與其母皆死。十一月,進屯潮陽縣。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十二月,趨南嶺,鄒洬、劉子俊又自江西起兵來,再攻懿黨,懿乃潛道元帥張弘範兵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張弘範兵突至,眾不及戰,皆頓首伏草莽。天祥倉皇出走,千戶王惟義前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鄒洬自頸,眾扶入南嶺死。官屬士卒得脫空坑者,至是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蕭資皆死,杜滸被執,以憂死。惟趙孟溁遁,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獲,俱死焉。唐,廣漢張栻後也。

天祥至潮陽,見弘範,左右命之拜,不拜,弘範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傑。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末有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範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範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國亡不能救,為人臣者死有餘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範義之,遣使護送天祥至京師。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複食。至燕,館人供張甚盛,天祥不寢處,坐達旦。遂移兵馬司,設卒以守之。時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儻緣寬假,得以黃冠歸故鄉,他日以方外備顧問,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國之大夫不可與圖存,舉其平生而盡棄之,將焉用我?”積翁欲合宋官謝昌元等十人請釋天祥為道士,留夢炎不可,曰“天祥出,複號召江南,置吾十人於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終不屈也,與宰相議釋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為言者,不果釋。

至元十九年,有閩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變。未幾,中山有狂人自稱“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京城亦有匿名書,言某日燒蓑城葦,率兩翼兵為亂,丞相可無憂者。時盜新殺左丞相阿合馬,命撤城葦,遷瀛國公及宋宗室開平,疑丞相者天祥也。召入諭之曰:“汝何願?”天祥對曰:“天祥受宋恩,為宰相,安事二姓?願賜之一死足矣。”然猶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讚從天祥之請,從之。俄有詔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數日,其妻歐陽氏收其屍,麵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帶中有讚曰:“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論曰:自古誌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佑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複,兵敗身執。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壯其節,又惜其才,留之數年,如虎兕在柙,百計馴之,終不可得。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END,關於“宋史文天祥傳翻譯”的具體內容就介紹到這裏了,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