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編子芊,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唐詩可憐九月初三夜)的相關知識,希望能解決您的疑問,我們的知識點較多,篇幅較長,還希望您耐心閱讀,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們反饋,我們及時修正,如果能幫助到您,也請你收藏本站,謝謝您的支持!

可憐九月初三夜,是一首唐詩中的佳句,給人一種深深的落寞和憂傷的感覺。這句詩描繪了一個寂寥而淒美的夜晚,讓人不禁沉浸感受其中的深意。

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唐詩可憐九月初三夜)

九月初三夜,秋天已經悄悄地來臨。夜晚的天空透露著涼意,滿天的繁星點綴仿佛是上蒼點亮的燈籠。在這樣的夜晚,人們常常會感到孤獨和寂寞,仿佛世界隻剩下自己一個人。

可憐九月初三夜,表達的是詩人對逝去時光的無奈和懷念,也投射出了人們對於生命之短暫、變幻莫測的感慨。詩人在深夜行走,感歎著歲月無情的流逝,以及生命的脆弱和可憐。

正是這樣的可憐,也使人對生命充滿敬畏和珍惜。九月初三夜雖然淒涼,但我們可以從中尋找到溫情和美好。夜晚的寧靜和清涼,讓人心境平靜,靜下心來,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妙。或許,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回歸和反思。

而對於每個人來說,九月初三夜也許有著不同的含義和感受。有人在寂寥中尋找自己的方向,有人在寂靜中思考人生的意義。無論是憂傷還是歡樂,這一刻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雖然短暫卻充滿美好。

細細品味,“可憐九月初三夜”是一個充滿哲理和情感的詩句。它提醒我們珍視每一個夜晚,珍惜我們的生命。無論是快樂還是痛苦,一切都是短暫的。唯有用心感受這個世界,才能真正領悟生命的美好。

讓我們在這個九月初三夜裏,享受一份寧靜和平和,思考生命的意義。與九月初三夜相伴,感受到歲月留下的痕跡,回憶過去,展望未來。讓我們在這個可憐的夜晚裏,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樂趣和幸福。這是我們對生命最好的祭奠和告慰。

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唐詩可憐九月初三夜)

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釋: 1、暮江吟:黃昏時分在江邊所作的。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形式。2、殘陽:快落山的太陽的光。也指晚霞。3、瑟瑟:原意為碧色珍寶,此處指碧綠色 。4、可憐:可愛。5、九月初三:農曆九月初三的時候。6、真珠:即珍珠。7、月似弓:峨眉月,其彎如弓。 詩意: 一道殘陽倒影在江麵上,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現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現出紅色。更讓人憐愛的是九月涼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彎新月仿佛是一張精巧的弓。 賞析: 前兩句寫夕陽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殘陽鋪水中,殘陽照射在江麵上,不說照,卻說鋪,這是因為殘陽已經接近地平線,幾乎是貼著地麵照射過來,確像鋪在江上,很形象;這個鋪字也顯得委婉、平緩,寫出了秋天夕陽獨特的柔和,給人以親切、安閑的感覺。半江瑟瑟半江紅,天氣晴朗無風,江水緩緩流動,江麵皺起細小的波紋。受光多的部分,呈現一片紅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現出深深的碧色。詩人抓住江麵上呈現出的兩種顏色,卻表現出殘陽照射下,暮江細波粼粼、光色瞬息變化的景象。詩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悅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了。 後兩句寫新月初升的夜景。詩人流連忘返,直到初月升起,涼露下降的時候,眼前呈現出一片更為美好的境界。詩人俯身一看,江邊的草地上掛滿了晶瑩的露珠。這綠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鑲嵌在上麵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僅寫出了露珠的圓潤,而且寫出了在新月的清輝下,露珠閃爍的光澤。詩人再抬頭一看,一彎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藍的天幕上,懸掛了一張精巧的彎弓。詩人把這天上地下的兩種美妙景象,壓縮在一句詩裏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從像弓一樣的一彎新月,想起當時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脫口讚美它的可愛,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給詩歌造成了波瀾。 詩人通過露、月視覺形象的描寫,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用這樣新穎巧妙的比喻來精心為大自然敷彩著色,描容繪形,給讀者展現了一幅絕妙的畫卷。由描繪暮江,到讚美月露,這中間似少了一個時間上的銜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無形中把時間連接起來,它上與暮接,下與露、月相連,這就意味著詩人從黃昏時起,一直玩賞到月上露下,蘊含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熱愛之情。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評:詩有豐韻。言殘陽鋪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紅,日所映也。可謂工微入畫。《唐宋詩醇》評: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清代王士禎《唐人萬首絕句選》評:麗絕韻絕,令人神往。值得讀者注意的是這首詩中的時間問題。 小時不識月全詩 小時不識月全詩 《古朗月行》 作者:李白 原文: 小時不識月, 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 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 問言與誰餐?蟾蜍蝕月影, 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 天人清且安。陰精此淪惑, 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 淒愴摧心肝。 注釋: 1、呼作:稱為。白玉盤:白玉做的盤子。2、疑:懷疑。瑤台: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處:《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複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複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3、仙人垂兩足:意思是月亮裏有仙人和桂樹。當月亮初生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隻腳,月亮漸漸圓起來,就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仙人:傳說駕月的車夫,叫舒望,又名纖阿。4、團團:圓圓的樣子。5、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著搗藥,究竟是給誰吃呢?言外有批評長生不老藥之意。問言:問。言:語助詞,無實意。與誰:一作誰與。6、蟾蜍:《五經通義》:月中有兔與蟾蜍。蟾蜍,傳說月中有三條腿的蟾蜍,因此古詩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此詩中蟾蜍似另有所指。圓影:指月亮。7、羿:後羿,中國古代神話中射落九個太陽的英雄。《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皆枯。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麵的烏即日。《五經通義》:日中有三足烏。所以日又叫陽烏。8、天人:天上人間。9、陰精:《史記天官書》:月者,天地之陰,金之精也。陰精也指月。淪惑:沉淪迷惑。10、去去:遠去,越去越遠。為決絕之辭。11、淒愴:傷心之意。 詩意: 小時候我不認識月亮,將它呼作白玉盤。又懷疑是瑤台仙人的明境,飛到了天上。在晚上觀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兩足開始慢慢地出現,接著一棵團團的大桂樹也出現了。傳說月中有白兔搗仙藥,請問它是搗給誰吃的?又傳說月中有一個大蟾蜍,是它蝕得月亮漸漸地殘缺了。以前有位後羿,是他將九個太陽射落了,隻留下了一個,才使得天人都得以清平安寧。陰精的沉淪蠱惑,遂使月亮失去了光彩,便再也不值得觀看了。對此我覺得憂心非常,淒愴之情,真是摧人心肝啊! 賞析: 這是一首樂府詩。古朗月行,是樂府古題,屬《雜曲歌辭》。鮑照有《朗月行》,寫佳人對月弦歌。李白采用這個題目,故稱古朗月行,但沒有因襲舊的內容。 詩人運用浪漫主義的創作方法,通過豐富的想象,神話傳說的巧妙加工,以及強烈的抒情,構成瑰麗神奇而含意深蘊的藝術形象。詩中先寫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以白玉盤、瑤台鏡作比喻,生動地表現出月亮的形狀,顏色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使人感到非常新穎有趣。呼、疑這兩個動詞,傳達出兒童的天真爛漫之態。這四句詩,看似信手寫來,卻是情采俱佳。又寫月亮的升起: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古代神話說,月中有仙人、桂樹、白兔。當月亮初升的時候,先看見仙人的兩隻腳,而後逐漸看見仙人和桂樹的全形,看見一輪圓月,看見月中白兔在搗藥。詩人運用這一神話傳說,寫出了月亮初生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長,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蟾蜍,俗稱癩蛤蟆;大明,指月亮。傳說月蝕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齧食而殘損,變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表現出詩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後羿,射落了九個太陽,隻留下一個,使天、人都免除了災難。詩人在這裏引出這樣的英雄來,既是為現實中缺少這樣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這樣的英雄來掃除天下。現實畢竟是現實,詩人深感失望: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月亮既然已經淪沒而迷惑不清,就沒有什麼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開吧。這是無可奈何的辦法,心中的憂憤不僅沒有解除,反而加深了:憂來其如何?淒愴摧心肝。詩人不忍一走了之,內心矛盾重重,憂心如焚。 這首詩,大概是李白針對當時朝政黑暗而發的。唐玄宗晚年沉湎聲色,寵幸楊貴妃,權奸、宦官、邊將擅權,把國家搞得烏煙瘴氣。詩中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似是諷刺這一昏暗局麵。然而詩人的主旨卻不明說,而是通篇作隱語,化現實為幻景,以蟾蜍蝕月影射現實,說得十分深婉曲折。詩中一個又一個新穎奇妙的想象,展現出詩人起伏不平的感情。 月是故鄉明全詩 月是故鄉明全詩 《月夜憶舍弟》 作者:杜甫 原文: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注釋: 1、舍弟:家弟。杜甫有四弟:杜潁、杜觀、杜豐、杜占。2、戍鼓:戍樓上用以報時或告警的鼓聲。3、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4、秋邊:秋天邊遠的地方,此指秦州。5、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6、露從今夜白:指在氣節白露的一個夜晚。7、無家:杜甫在洛陽附近的老宅已毀於安史之亂。8、長:一直,老是。9、不達:收不到。10、況乃:何況是。11、未休兵:此時叛將史思明正與唐將李光弼激戰。 詩意: 戍樓上的更鼓聲斷絕了人行,秋夜的邊塞傳來了孤雁哀鳴。露水從今夜起顯得更涼更白,月亮永遠是家鄉的最亮最明。雖有兄弟但都在戰亂中離散,個個離家漂泊無法打聽音訊。捎出去的家書常常不能收到,何況戰爭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賞析: 這首詩首聯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說明戰事仍然頻繁、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點明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說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說得那麼肯定,不容質疑。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使人覺得合乎情理,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隻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上兩聯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物傷懷,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著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說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感人至深。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 尾聯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嗬成。懷鄉思親之情淒楚哀感,沉鬱頓挫。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 崔善為 九月九日九日重陽節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譯文及注釋】農曆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隻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賞析】崔善為,貝州武城人也。祖顒,後魏員外散騎侍郎。父權會,齊丞相府參軍事。善為好學,兼善天文算曆,明達時務。弱冠州舉,授文林郎。屬隋文帝營仁壽宮,善為領丁匠五百人。右仆射楊素為總監,巡至善為之所,索簿點人,善為手持簿暗唱之,五百人一無差失,素大驚。自是有四方疑獄,多使善為推按,無不妙盡其理。詩題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人們用登高、賞菊花、插茱萸等活動表示慶祝。傳統上秋季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分別對應農曆七八九這三個月,九月已是季秋之月,百花已經凋殘。頷聯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寫晚秋的寒氣催落菊花凋零,隻能到茱萸的子房去躲避早晨的寒意。古詩寫重陽節,多表達歡慶之意,而這首詩的尾聯,想到自己身處蕭條冷落的龍山邊關,全無喜慶之意。

唐詩可憐九月初三夜

可憐九月初三夜可憐是古漢語中的“可愛”、“可讚美”的意思。1、可憐的含義

“可憐九月初三夜”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中的一句。這裏的“可憐”並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可悲”、“可憐惜”的意思,而是古漢語中的“可愛”、“可讚美”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

2、《暮江吟》全詩欣賞

《暮江吟》是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途中所作,寫了他在黃昏時分觀賞江上景色的感受。詩人抓住了夕陽西沉、晚霞映江和彎月初升、露珠晶瑩兩幅美麗的畫麵,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出了一種幽美寧靜的意境。

詩人用“真珠”和“弓”來比喻露水和月亮的形狀,使得景物更加生動形象。詩人在詩中妥帖地運用了對偶和排比的手法,使得詩句更加韻律和諧。詩人在欣賞自然美景的也表達了他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心情。3、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這首詩的文化曆程和影響

1、這首詩的文化曆程

這首詩在唐代就廣為流傳,被收入《全唐詩》等文集。後世對這首詩也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它構思妙絕,寫景奇麗,是一幅著色秋江圖。這首詩也影響了許多後來的詩人,如宋代範成大、蘇軾、辛棄疾等都有仿寫或借用這首詩的詞句。

2、這首詩的影響

這首詩還被用作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術形式的創作素材,如明代書法家王壽祥、清代畫家鄭板橋等都曾以此為題作品。這首詩也被編入了許多語文教材和文化常識書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可嚴九月初三

一、全文如下:《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二、擴展知識:1、創作背景:此詩大約是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當時朝廷政治昏暗,牛李黨爭激烈,詩人品盡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離開朝廷後心情輕鬆暢快,因作此詩。2、作品簡介:《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七絕。這是一首寫景佳作。詩人選取了紅日西沉到新月東升這一段時間裏的兩組景物進行描寫,運用了新穎巧妙的比喻,創造出和諧、寧靜的意境,通過吟詠表現出內心深處的情思和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全詩語言清麗流暢,格調清新,繪影繪色,細致真切,其寫景之微妙,曆來備受稱道。3、作者簡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河南新鄭,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袷遺及左讚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傳世。

九月初三夜下一句

露似真珠月似弓。

出自白居易的《暮江吟》

暮江吟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話譯文

一道殘陽漸沉江中,半江碧綠半江豔紅。

最可愛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彎弓。

賞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雜律詩”中的一首。全詩構思妙絕之處,在於攝取了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麵,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

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擴展資料詩的第一、二句,首先描繪出一幅夕陽斜照江麵的絢麗畫圖。“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殘陽,將要落山的太陽。鋪,鋪設,這裏是斜照的意思。瑟瑟,本是寶石名稱,顏色碧綠,借指碧綠色。

這兩句意思是:傍晚,太陽已經有一部分隱沒在西邊山影之中了,餘暉斜照在江麵上。江水有一半照不到陽光,依然碧澄澄的;照到陽光的一半江水呈現鮮紅的顏色。

第三句“可憐九月初三夜”,是個過渡。可憐,可愛。九月初三,是農曆,指進入深秋。意思說:深秋的夜晚多麼可愛啊!前兩句描寫日落時景象,這一句很自然地把時間從日落過渡到夜晚。看似隨意寫來,實際很重要,讓讀者明確感到時間在推移,繼續觀賞後麵的畫麵。

最後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說:露水像珍珠一樣晶瑩光亮,彎彎的月亮像弓一樣。秋天的江邊夜色降臨,空氣濕潤,草木上都凝結起露珠,“露似珍珠”,寫出秋葉特點。九月初三,月亮剛出現,還是月牙兒,彎彎的,所以說像一張弓。

“月似弓”,進一步點出月初的秋夜。這句重點寫了秋夜露珠和新月,連用兩個新穎貼切的比喻,描繪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暮江吟》

九月初三夜的詩意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詩意是: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這句話出自 唐代 白居易的《暮江吟》原文:

《暮江吟》

唐代 白居易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翻譯:

傍晚時分,快要落山的夕陽,柔和地鋪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看上去好似鮮紅色的,而綠波卻又在紅色上麵滾動。九月初三這個夜晚多麼可愛啊,岸邊草莖樹葉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樣,而升起的一彎新月像一張精巧的彎弓。

鑒賞:

全詩以兩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畫麵,加以組接。一幅是夕陽西沉、晚霞映江的絢麗景象,一幅是彎月初升,露珠晶瑩的朦朧夜色。兩者分開看各具佳景,合起來讀更顯妙境,詩人又在詩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寫法,使景色倍顯生動。由於這首詩滲透了詩人自願遠離朝廷後輕鬆愉悅的解放情緒和個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詩成了詩人特定境遇下審美心理功能的藝術載體。《暮江吟》寫了三個不同的“時間”。時過以上分析,《暮江吟》前兩句寫的時間是日落前(一小段時間)或日落時;後兩句主要寫日落後(一小段時間),即黃昏;由後兩句還引伸出夜裏一段時間。這完全符天作者的觀賞順序,即作者先於日落前看到了“殘陽鋪照”,又於日落後看到了“月似弓”,再於夜間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數資料都認為,“月似弓”與“露似珍珠”是作者於夜間同一時刻看到的,前寫天上,後寫地下。其實這是因為缺少天文、氣象常識,忽視了兩種自然現象之間的“時間差”問題。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時,隻能是在日落後不久。此時,由於太陽剛剛落山不久,地麵散失的熱量還不多,涼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裏“露似真珠”之時,似弓之月卻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線以下了。

關於本次可憐九月初三夜全詩(唐詩可憐九月初三夜)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了,如果解決了您的問題,我們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