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常建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作品以其深沉的哲理和藝術化的表現手法而聞名。他的詩作《破山寺後禪院》以其獨特的意境和富有內涵的描述而深受讀者喜愛。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

《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如下:

破山寺後禪院,

夜半鍾聲到客船。

鐵騎突出波濤暗,

卷簾看盡紅塵眠。

這首詩以“破山寺後禪院”為題,整首詩以夜晚的鍾聲和船上的旅客為背景,描述了一幅寧靜與喧囂交織的景象。首兩句以描繪山寺和禪院景色為主,接著用鐵騎突出波濤的形象來描述鍾聲的聲音,表達了山寺禪院與外麵世界的對比。而最後兩句則表達了作者眼前塵世紛擾的感受,通過卷簾和紅塵眠的意象提醒讀者世俗之外的寧靜與超脫。

這首詩的翻譯如下:

Behind the broken temple lies a meditation hall,

At midnight, the sound of the bell reaches the passenger boat.

The iron horse emerges amidst the dark waves,

As the curtain is rolled up, all worldly worries are gone.

這個譯文力求忠實地傳達原詩的意思,通過使用“broken temple”和“meditation hall”這樣的詞語來描繪破山寺後的禪院。而“At midnight, the sound of the bell reaches the passenger boat”則表達了鍾聲的到達之遠。接下來的兩句則盡可能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通過“iron horse emerges amidst the dark waves”來表達鐵騎突出波濤的效果。最後一句則用“curtain”和“worldly worries”來呼應原文中的卷簾和紅塵眠,表達了禪院所帶來的寧靜與超脫。

常建的《破山寺後禪院》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和精妙的意象展示了人與世俗之間的矛盾與超脫。這首詩通過景物的描繪和形象的對比,給讀者帶來了一種深邃的思考和內心的寧靜。無論是原文還是譯文,都是值得我們品味和思考的佳作。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

常建·題破山寺①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②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③,潭影空人心④。 萬籟⑤此俱寂,但餘鍾磬⑥音。 【注釋】 ①破山寺:興福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唐鹹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②禪房:僧人的房舍。 ③山光悅鳥性: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 ④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裏有空心亭。 ⑤萬籟:各種聲音。籟,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⑥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賞析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之處為“叢林”,此處“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的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 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隻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 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奧妙,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好像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音都已寂滅了,隻有鍾磬之音悠揚而洪亮。將讀者帶入一種空寂、幽深的意境,寄托了詩人超凡遁世的情懷。

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譯文

作者:常建 朝代:〔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餘 一作:惟餘) 題破山寺後禪院譯文及注釋 題破山寺後禪院譯文清晨我進入這古老寺院,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上。 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山中明媚景色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隻留下了敲鍾擊磬的聲音。 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 入:進入。 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 照:照耀。 高林:高樹之林。 曲徑:一作“竹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空: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 籟,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此:在此,即在後禪院。 都:一作“俱”。 但餘:隻留下。一作“惟餘”,又作“唯聞”。 鍾磬(qìng):指鍾、磬之聲。磬,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題破山寺後禪院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鍾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麵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鍾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鍾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題破山寺後禪院賞析二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鬆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裏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鬆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後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裏,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後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幽”字著重突出了此景的寂靜,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畫麵,多麼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裏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裏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裏,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汙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麵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餘鍾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作者到底想寫什麼呢?最後半句話,但餘鍾磬音。鍾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鍾磬的聲音,於是他閉上了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鍾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汙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淨。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題破山寺後禪院鑒賞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裏,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後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後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後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後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鬱,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雲:‘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後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著追求。“曲徑通幽”之美學在中國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誌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隻見豔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麵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隻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鍾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鍾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聖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淨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讚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夜宿寒山寺全文

全詩如下:

楓橋夜泊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麵對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我憂愁難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注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一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彙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麼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一種講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麵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鍾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日本人掠走,下落不明。

夜半鍾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鍾,但當時有半夜敲鍾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鍾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鍾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鍾的風俗。--------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載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賞析--------

全詩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鍾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裏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麵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臥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其名句有:“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這首詩采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作者簡介--------

張繼(約715~約779)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唐代詩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據諸家記錄,僅知他是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進士。大曆中,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鹽鐵判官。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但可惜流傳下來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詩是《楓橋夜泊》。

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

題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如下:

【作者】常建。

【朝代】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

譯文: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後花木繁茂又繽紛。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淨心。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隻留下了敲鍾擊磬的聲音。作品賞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曲徑 一作:竹徑)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餘鍾磬音。(都寂 一作:俱寂;但餘 一作:惟聞)《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

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後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後禪房四周的環境。

常建和李白是什麼關係

認識。根據查詢曆史資料網得知,在南陵期間,李白受到縣丞常建熱情招待,同赴銅陵,宿五鬆山,遊銅官山。李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生於唐武則天長安元年,卒於唐代宗寶應元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今天的關於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破山寺後禪院原文及翻譯)的知識介紹就講到這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