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上一句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麵我們開始吧!

初聽到涕淚滿衣裳的噩耗時,我仿佛被一記重重的悶棍擊中,整個世界頓時變得灰暗而沉重。這是一句來自於《紅樓夢》的經典描寫,形容了黛玉得知寶玉與黃蓉的訂婚消息後,內心的悲傷和痛苦。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卻不僅僅隻有愛情的痛苦,更是人生中無法避免的挫折和失落。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上一句

每個人都曾經曆過初聞噩耗時那種被打擊到內心深處的瞬間,仿佛所有的力量和希望一下子都被抽空了。無論是親人的離世、朋友的背叛,或是工作的失敗和夢想的破滅,都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無奈和悲傷。麵對這些突如其來的打擊,我們往往會流露出涕淚滿衣裳般的痛苦表情,無力地承受著內心的衝擊。

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落並非終點,而是開始。正如《紅樓夢》中的黛玉,她的婚姻之痛隻是她人生中的一個小插曲,她並沒有被這一次的失敗擊倒,而是選擇繼續麵對生活的苦難,堅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我們也應該像黛玉一樣,不被初聞噩耗所打敗,而是要在麵對挫折時保持冷靜和理智,積極地尋找解決的辦法和新的機會。當涕淚滿衣裳的痛苦過去之後,我們能夠更加懂得珍惜和把握眼前的一切,更加堅定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正如李白所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人生中的離別和痛苦是無法避免的,但隻有經曆了這些苦痛,我們才能更加珍惜和感激生命中的美好。不要被初聞涕淚滿衣裳所淹沒,而是要堅持向前,勇敢地麵對生活中的起起落落,直到最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上一句

初聞涕淚滿衣裳上一句:劍外忽傳收薊北。

出自:唐朝詩人杜甫的古詩作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第一二句,其全詩文如下: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注釋】

1、劍外:劍門關以外,這裏指四川。當時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劍南

2、薊北:河北北部地區【翻譯】

在劍南外忽然聽到官軍已經收複河南、河北一帶,高興得連淚水都沾濕了我衣裳,回頭看妻子兒女的憂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隨意地用手卷起書本,高興得簡直要發狂。我忍不住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裏縱情高歌,開懷暢飲,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鄉了。我準備即刻從巴峽穿過巫峽,又直下襄陽回到洛陽。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前一句

“初聞涕淚滿衣裳”這句詩的意思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這句詩的出處是: 唐代·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原文是這樣的: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

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消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卷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光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

心想著就從巴峽穿過巫峽,經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這裏有一些比較重要的詞彙,單獨解釋一下吧: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裏指四川。

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眼淚。

卻看:回頭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juǎn)詩書喜欲狂:胡亂地卷起。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

放歌:放聲高歌。

須:應當。

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與妻兒一同。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陽:今屬湖北。

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作者寫下這首詩的時候,當時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呢: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公元763年(廣德元年)春天,那時杜甫52歲。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叛軍頭領薛嵩、張忠誌等紛紛投降。作者聽到這個消息後欣喜若狂,寫下此詩。現在我們知道了原文意思和創作背景,接下來就一起欣賞評析一下這首詩:

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公元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首句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嚐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湧。“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刹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隻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第二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這一句是用妻兒的歡欣來襯托詩人的欣喜之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緊承上聯從生活細節上細致的刻畫了詩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裏,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是詩人的聯想,身在梓州,頃刻間就已回到家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麵,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本詩主要敘寫了詩人聽到官軍收複失地的消息後,十分的喜悅,收拾行裝立即還鄉的事。抒發詩人無法抑製的勝利喜悅與還鄉快意,表現了詩人真摯的愛國情懷,表達了詩人博大的愛國胸懷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上一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初聽到(官軍收複了冀北一帶)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

出自:唐·杜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原文選段: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釋義:

在劍南忽然傳說,收複薊北的消息,初聽到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回頭看看妻子兒女,憂愁不知去向。隨手卷起詩書,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縱酒高歌,結伴春光同回故鄉。我的心魂早已高飛,就從巴峽穿過巫峽,再到襄陽直奔洛陽。

擴展資料

一、注解:

1、卻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隨手卷起。古代詩文皆寫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謂春光明媚,鳥語花香,還鄉時並不寂寞。

5、即從兩句:想像中還鄉路線,即出峽東下,由水路抵襄陽,然後由陸路向洛陽。

二、評析:

這是一首敘事抒情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春天,作者五十二歲。寶應元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橫水打了一個大勝仗,延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了。作者喜聞薊北光複,想到可以挈眷還鄉,喜極而涕,這種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詩毫無半點飾,情真意切。讀了這首詩,我們可以想象作者當時對著妻兒侃侃講述捷報,手舞足蹈,驚喜欲狂的神態。曆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這首詩。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稱讚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三、作者簡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原因

初聞涕淚滿衣裳的原因要聯係上一句來理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傳聞,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聽到時悲喜交集,涕淚沾滿了衣裳。答案:B聽的了官軍收複了安、史叛軍盤踞的地方,而高興的流淚>是王維題友人皇甫嶽所居的雲溪別墅所寫的組詩《皇甫嶽雲溪雜題五首》之首。五首詩每一首寫一處風景,接近於風景寫生,而不同於一般的寫意畫,或許是一處景點。《鳥鳴澗》,側重於表現夜間春山的寧靜幽美的五言絕句。《鳥鳴澗》中,不僅可以看到春山由明月、落花、鳥鳴所點綴的那樣一種迷人的環境,而且還能感受到盛唐時代和平安定的社會氣氛。 《已亥雜詩》的龔自珍借題發揮,祈求天帝為人民,表達了希望改革現狀,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的願望。現代人引用“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句話表達大破大立的決心。

初聞涕淚滿衣裳這首詩

“初聞涕淚滿衣裳”是什麼意思?——答:剛剛聽到時喜極而泣,眼淚流滿了衣裳。【作品出處】出自《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詩人杜甫的七言律詩。

此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當年正月史朝義自縊,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衝口唱出這首七律。詩的前半部分寫初聞喜訊的驚喜;後半部分寫詩人手舞足蹈做返鄉的準備,凸顯了急於返回故鄉的歡快之情。全詩情感奔放,處處滲透著“喜”字,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限喜悅興奮的心情。因此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快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後六句都是對偶,但卻明白自然像說話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作品原文】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作品注釋】

聞:聽說。官軍:指唐朝軍隊。

劍外:劍門關以南,這裏指四川。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今河北北部地區,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涕(tì):眼淚。

卻看:回頭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還有一點的憂傷?愁已無影無蹤。

漫卷(juǎn):胡亂地卷起。喜欲狂:高興得簡直要發狂。這句是說杜甫已經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裝準備回家鄉去了。

放歌:放聲高歌。須:應當。縱酒:開懷痛飲。

青春:指明麗的春天的景色。作伴:與妻兒一同。

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因穿過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襄陽:今屬湖北。洛陽:今屬河南,古代城池。【作品譯文】

劍門外忽傳收複薊北的消息,初聞此事分外歡喜淚灑衣衫。

回頭看妻兒的愁雲頓時消散,隨便地收拾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明媚春光陪伴著我返回故鄉。

快快動身起程巴峽穿過巫峽,我穿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創作背景】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春天。寶應元年(762年)冬季,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打了一個大勝仗,收複了洛陽和鄭(今河南鄭州)、汴(今河南開封)等州,叛軍頭領薛嵩、張忠誌等紛紛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縊,其部將田承嗣、李懷仙等相繼投降,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宣告結束。杜甫是一個熱愛祖國而又飽經喪亂的詩人,當時正流落在四川,聽聞這個大快人心的消息後,欣喜若狂,遂走筆寫下這首詩。【作品賞析】

杜甫在這首詩下自注:“餘田園在東京。”詩的主題是抒寫忽聞叛亂已平的捷報,急於奔回老家的喜悅。“劍外忽傳收薊北”,起勢迅猛,恰切地表現了捷報的突然。詩人多年飄泊“劍外”,備嚐艱苦,想回故鄉而不可能,就是由於“薊北”未收,安史之亂未平。如今“忽傳收薊北”,驚喜的洪流,一下子衝開了鬱積已久的情感閘門,令詩人心中濤翻浪湧。“初聞涕淚滿衣裳”,“初聞”緊承“忽傳”,“忽傳”表現捷報來得太突然,“涕淚滿衣裳”則以形傳神,表現突然傳來的捷報在“初聞”的一刹那所激發的感情波濤,這是喜極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實表現。“薊北”已收,戰亂將息,乾坤瘡痍、黎民疾苦,都將得到療救,詩人顛沛流離、感時恨別的苦日子,總算熬過來了。然而痛定思痛,詩人回想八年來熬過的重重苦難,又不禁悲從中來,無法壓抑。可是,這一場浩劫,終於像噩夢一般過去了,詩人可以返回故鄉了,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又轉悲為喜,喜不自勝。這“初聞”捷報之時的心理變化、複雜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寫法,必需很多筆墨,而詩人隻用“涕淚滿衣裳”五個字作形象的描繪,就足以概括這一切。

頷聯以轉作承,落腳於“喜欲狂”,這是驚喜的更高峰。“卻看妻子”“漫卷詩書”,這是兩個連續性的動作,帶有一定的因果關係。當詩人悲喜交集,“涕淚滿衣裳”之時,自然想到多年來同受苦難的妻子兒女。“卻看”就是“回頭看”。“回頭看”這個動作極富意蘊,詩人似乎想向家人說些什麼,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其實,無需說什麼了,多年籠罩全家的愁雲不知跑到哪兒去了,親人們都不再是愁眉苦臉,而是笑逐顏開,喜氣洋洋。親人的喜反轉來增加了詩人的喜,詩人再也無心伏案了,隨手卷起詩書,大家同享勝利的歡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一聯,就“喜欲狂”作進一步抒寫。“白日”,指晴朗的日子,點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難得“放歌”,也不宜“縱酒”;如今既要“放歌”,還須“縱酒”,正是“喜欲狂”的具體表現。這句寫“狂”態,下句則寫“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經來臨,在鳥語花香中與妻子兒女們“作伴”,正好“還鄉”。詩人想到這裏,自然就會“喜欲狂”了。

尾聯寫詩人“青春作伴好還鄉”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彈指之間,心已回到故鄉。詩人的驚喜達到高潮,全詩也至此結束。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就出現了“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的疾速飛馳的畫麵,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這裏需要指出的是:詩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繪實境。從“巴峽”到“巫峽”,峽險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峽”到“襄陽”,順流急駛,所以用“下”;從“襄陽”到“洛陽”,已換陸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準確。

全詩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發了作者無比喜悅的心情。後代詩論家都極為推崇此詩,浦起龍讚其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也”(《讀杜心解》)。

此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外,其餘各句,都是抒發詩人忽聞勝利消息之後的驚喜之情。詩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湧直瀉。【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今天的關於初聞涕淚滿衣裳的上一句的知識介紹就講到這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