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本站的小編子芊,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李清照永遇樂的相關知識,希望能解決您的疑問,我們的知識點較多,篇幅較長,還希望您耐心閱讀,如果有講得不對的地方,您也可以向我們反饋,我們及時修正,如果能幫助到您,也請你收藏本站,謝謝您的支持!

李清照,南宋文學家,她的詩文充滿著深情與哀怨。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永遇樂》。這首詞曲婉轉,情感真摯,深深地觸動了讀者的心弦。

李清照永遇樂

《永遇樂》以描寫楊誌和李清照相思的情感為主線,通過描述他們在離別之後的相聚,展示了一種永不分離的幸福感。詩中情景交融,境界高遠,寓意深遠。

詩中,楊誌與李清照在悲傷的離別之後再度相見,二人的相聚仿佛天堂中的樂園,幸福的時刻仿佛永恒。楊誌的聲音如天籟之音,清脆動聽;李清照的容顏如花朵般嬌豔動人。他們的心靈相互依偎,相互溫暖,仿佛在彼此的陪伴下迎來了永恒的快樂。

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更加突出了詩中的主題。柳樹拍打著小船,湖水清澈宛如鏡子。楊誌和李清照坐在小船上,相互傾訴衷腸,相互照映。荷花盛開在湖麵上,仿佛為他們的相聚準備了一個美麗的舞台。整個場景充滿著寧靜與美好,讓人陶醉其中。

詩中還呈現了對時間流逝的思考。楊誌和李清照一直牽掛對方,時光流逝,但他們的相愛卻沒有改變。他們的相遇仿佛是命運的安排,不論歲月如何變換,他們的愛情依然保持著堅固和溫馨。這種對於時間流逝的思考,讓人感到一種深深的傷感與敬畏。

《永遇樂》這首詞,不僅僅是描寫了楊誌和李清照的相聚,更寄托了作者對於愛情和幸福的追求。通過描寫美好的場景和情感的交融,詩人將永恒的幸福感展示在讀者麵前。詩中的李清照永遠聚在楊誌身邊,而這永遠的相聚也成為了讀者心中的向往和追求。

李清照的《永遇樂》以其真摯的情感和出色的藝術表達,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經典之作。讀者在閱讀這首詞時不禁為之動容,感受到了作者的深情厚意。《永遇樂》中的幸福與永恒,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份美好憧憬。

李清照永遇樂

《永遇樂》李清照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

那些酒朋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隻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還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撚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李清照簡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裕,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

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漢語-《永遇樂·落日融金》

李清照永遇樂落日熔金

永遇樂·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熔金 一作:鎔金)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譯文

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隻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

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撚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

注釋

①吹梅笛怨:梅,指樂曲《梅花落》,用笛子吹奏此曲,其聲哀怨。

②次第:這裏是轉眼的意思。

③香車寶馬:這裏指貴族婦女所乘坐的、雕鏤工致裝飾華美的車駕。

④中州:即中土、中原。這裏指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

⑤三五:十五日。此處指元宵節。

⑥鋪翠冠兒:以翠羽裝飾的帽子。雪柳:以素絹和銀紙做成的頭飾(詳見《歲時廣記》卷十一)。此二句所列舉約均為北宋元宵節婦女時髦的妝飾品。

⑦簇帶:簇,聚集之意。帶即戴,加在頭上謂之戴。濟楚:整齊、漂亮。簇帶、濟楚均為宋時方言,意謂頭上所插戴的各種飾物。

李清照永遇樂原文及翻譯

《永遇樂·元宵》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落日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翻譯: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

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召喚,我隻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

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撚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整齊。如今容顏憔悴,頭發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古詩前言:

《永遇樂·元宵》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為作者晚年傷今追昔之作。此詞運用對比手法,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借以抒發自己的故國之思,並含蓄地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滿。

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淒涼,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淒涼景象作對比。全詞用語極為平易,化俗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於言表,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永遇樂·元宵》

李清照永遇樂這首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詞中運用了對比和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永遇樂·落日熔金》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為作者晚年傷今追昔之作。此詞以對比手法,寫了北宋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臨安元宵節的情景,借以抒發自己的故國之思,並含蓄地表現了對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滿。上片寫元宵佳節寓居異鄉的悲涼心情,著重對比客觀現實的歡快和她主觀心情的淒涼;下片著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過元宵佳節的歡樂心情,來同當前的淒涼景象作對比。全詞用語極為平易,化俗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於言表,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稱詞壇大手筆。作品原文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壁,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白話譯文落日金光燦燦,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雲色彩波藍,仿佛碧玉一樣晶瑩鮮豔。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於何地哪邊?新生的柳葉如綠煙點染,《梅花落》的笛曲中傳出聲聲幽怨。春天的氣息已露倪端。但在這元宵佳節融和的天氣,又怎能知道不會有風雨出現?那些酒朋詩友駕著華麗的車馬前來相召,我隻能報以婉言,因為我心中愁悶焦煩。記得汴京繁盛的歲月,閨中有許多閑暇,特別看重這正月十五。帽子鑲嵌著翡翠寶珠,身上帶著金撚成的雪柳,個個打扮得俊麗翹楚。如今容顏憔悴,頭發蓬鬆也無心梳理,更怕在夜間出去。不如從簾兒的底下,聽一聽別人的歡聲笑語。創作背景這首詞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時而傷今追昔之作。寫作地點在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時間約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紹興二十年)。作品鑒賞編輯文學賞析上片寫今年元宵節的情景。“落日熔金,暮雲合璧”著力描繪元夕絢麗的暮景,寫的是落日的光輝,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紅璀璨;傍晚的雲彩,圍合著璧玉一樣的圓月。兩句對仗工整,辭采鮮麗,形象飛動。但緊接著一句“人在何處”,卻宕開去,是一聲充滿迷惘與痛苦的長歎。這裏包含著詞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動。置身表麵上依然熱鬧繁華的臨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識到這隻不過是一時的幻覺,因而不由自主地發出“人在何處”的歎息。這是一個飽經喪亂的人似曾相識的情景麵前產生的一時的感情活動,看似突兀,實則含蘊豐富,耐人咀嚼。“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三句,又轉筆寫初春之景:濃濃的煙靄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調,原來先春而開的梅花已經凋謝了。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幾許”是不定之詞,具體運用時,意常側重於少。“春意知幾許”,實際上是說春意尚淺。詞人不直說梅花已謝而說“吹梅笛怨”,借以抒寫自己懷念舊都的哀思。正因為雖有“染柳煙濃”的春色,卻隻覺春意味少。“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承上描寫作一收束。佳節良辰,應該暢快地遊樂了,卻又突作轉折,說轉眼間難道就沒有風雨嗎?這種突然而起的“憂愁風雨”的心理狀態,深刻地反映了詞人多年來顛沛流離的境遇和深重的國難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詞人的晚景雖然淒涼,但由於她的才名家世,臨安城中還是有一些貴家婦女乘著香車寶馬邀她去參加元宵的詩酒盛會。隻因心緒落寞,她都婉言推辭了。這幾句看似平淡,卻恰好透露出詞人飽經憂患後近乎漠然的心理狀態。“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寫今轉為憶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這裏專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節。遙想當年汴京繁盛的時代,自己有的是閑暇遊樂的時間,而最重視的是元宵佳節。“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天晚上,同閨中女伴們戴上嵌插著翠鳥羽毛的時興帽子,和金線撚絲所製的雪柳,插戴得齊齊整整,前去遊樂。這幾句集中寫當年的著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點,充分體現那時候無憂無慮的遊賞興致,同時也從側麵反映了汴京的繁華熱鬧。以上六句憶昔,語調輕鬆歡快,多用當時俗語,宛然少女心聲。昔日的繁華歡樂早已成為不可追尋的幻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曆盡國破家傾、夫亡親逝之痛,詞人不但由簇帶濟楚的少女變為形容憔悴、蓬頭霜鬢的老婦,而且心也老了,對外麵的熱鬧繁華提不起興致,懶得夜間出去。“盛日”與“如今”兩種迥然不同的心境,從側麵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和詞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們詞人心靈上投下的巨大陰影。“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卻又橫生波瀾,詞人一方麵擔心麵對元宵勝景會觸動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內心的痛苦;另一方麵卻又懷戀著往昔的元宵盛況,想觀賞今夕的繁華中重溫舊夢,給沉重的心靈一點慰藉。這種矛盾心理,看來似乎透露出她對生活還有所追戀的向往,但骨子裏卻蘊含著無限的孤寂悲涼。麵對現實的繁華熱鬧,她卻隻能隔簾笑語聲中聊溫舊夢。這首詞在藝術上除了運用今昔對照與麗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還有意識地將淺顯平易而富表現力的口語與錘煉工致的書麵語交錯融合,造成一種雅俗相濟、俗中見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語言風格。這首詞的藝術感染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南宋著名詞人劉辰翁會每誦此詞必“為之涕下”。作者簡介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永遇樂表達了什麼情懷

這首《永遇樂》是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它寫在哪一年,已不可考,但是可以肯定,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南宋臨時首都出現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的日子裏,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此詞寫的不是她什麼不幸遭遇,而是述說在元宵節日,她不願與來邀的朋友到外間遊玩,寧肯呆在家裏聽聽人家笑語。事情本來瑣細,可是通過這樣一些微細情節,卻十分深沉地反映了作者在曆盡滄桑以後的晚年的悲涼心境。 這首詞一開頭就設下三個疑問。從這三個設疑中,人們正可看出一個飄泊者的內心活動,它是從一顆飽受創傷的心靈發出的。 那天是元宵佳節,太陽剛好下山,和太陽正好相對的月亮就從東方升起來,它透出輕紗似的雲靄,恍如一片渾圓的璧玉,晶瑩可愛;西邊低空,太陽卻象是熔開了的金塊,一步步沉落下去,景色真是美麗極了。人們都知道,這樣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燈的好機會,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個晚上了。 可是,她卻別有心事。看了這天色,突然湧出了“我如今是在什麼地方嗬”的詢問。 這真是情懷慘淡的一問,是曾經在繁華世界度過多少個熱鬧元宵,而今卻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滄桑之客的特有問號,更是帶著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懷而發出的問號。 下麵再寫兩景,點明春天。“染柳煙濃”,便透出暖和的春意。初春柳葉才剛出芽,因為天氣較暖,傍晚霧氣低籠,柳便似罩在濃煙之中。“吹梅笛怨”,此時梅花已開殘了,聽見外麵有人吹起笛子,因想起古代羌笛有《梅花落》曲,但由於自己心情憂鬱,所以聽起來笛聲淒怨。雖然春色很濃,她心裏卻浮起又一個疑問:“這時節,到底有多少春意嗬?”言下之意:不管有多少春意,自己還能去欣賞嗎?這個疑問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麵似是一邀一拒的對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是邀請她外出的人說的:“難得的元宵節,還碰上難得的好天氣,還是到外麵玩玩吧!”可她是怎樣回答的?“天氣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難道不會忽然來一場風雨嗎?”這時候她的心情實在不便明說,隻好臨時拿這句似有理似無理的話來搪塞。然而這話又正好反映了她經曆了國家和個人的巨劫之後,自此便懷著世事難料,橫禍隨來的疑懼心理了。 以上三個問號,確能真實地寫出作者晚年的心境,同早年(例如反映在《念奴嬌》裏的)那種受不了寂寞的心情相比,一動一靜,非常鮮明。 於是她終於推辭了朋友們的殷勤邀請。 看來,“香車寶馬”是如實寫出這些朋友的身份。李清照晚年在杭州雖然生活貧困,但名氣還是有的。她的朋友,她稱之為“酒朋詩侶”,她們並不粗俗;以“香車寶馬”相迎,又知必是富貴人家的內眷。不過她終於謝絕了這番好意。到了下片,換頭是進一步說明自己不去玩賞的理由。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中州”原指河南省一帶,這裏專指北宋首都汴京(今開封市);“三五”原指農曆月的十五日。古詩:“三五明月滿”,可見自古就有這種說法。這裏則專指正月十五元宵節。宋代不論官方民間,對元宵節都很重視,是一年一度的燈節。李清照在汴京過了許多年元宵節,印象當然是抹不掉的。如今雖然老在臨安,卻還“憶得當年全盛時”,自己年紀還輕,興致極好,“鋪翠冠兒,撚金雪柳,簇帶爭濟楚”,認真熱鬧過一番。 “鋪翠冠兒”是嵌插著翠鳥羽毛的女式帽子,當時富貴人家流行這樣的穿戴。“撚金雪柳”,是在雪柳(一種紙或絹製成花樣的飾物)上加金線撚絲,這也是富貴人家才有的。“簇帶”即插戴。“濟楚”等於說整齊端麗。 她從記憶中又回到現實裏來。今昔對比,禁不住心情又淒涼又生怯。 “風鬟霜鬢”四字原出唐人小說《柳毅傳》,形容落難的龍女在風吹雨打之下頭發紛披散亂。李清照在詞裏換了一個字,改為“風鬟霜鬢”,借此說明自己年紀老了,頭上出現白發,加上又懶得打扮,因而也就“怕見夜間出去”。(怕見,張相《詩詞曲語辭彙釋》:“凡雲怕見,猶雲怕得或懶得也。”) “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結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卻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人老了,懶得動彈了。”這是一層意思。“經曆多了,大場麵都不知見過多少,如今怎麼及得上舊時嗬!”這是又一層意思。“自己這樣的身世,有什麼心情同人家玩兒嗬!”又是一層意思。作者滿腹辛酸,一腔淒怨,通過這平淡的一句,反而顯得更加沉重了。

關於李清照永遇樂的問題分享到這裏就結束啦,希望可以解決您的問題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