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以下的問題,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一翻譯,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六國論》是中國古代曆史學家劉向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將分析並翻譯其中的幾句話,來探討其內涵和意義。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一翻譯

原文:“夫六國各以其所依,約而禦天子;其約成,天子不敢不聽。”

翻譯:“The six states each rely on their own strength to form alliances and restrain the emperor; once these alliances are formed, the emperor dares not disobey.”

這句話意味著,在戰國時期,六個諸侯國通過聯盟約定的方式來約束中央君主。這種約定使得諸侯國有了一定的自治權,同時對天子有所限製。天子在政治上必須顧及六國的需求和利益。這種製度是為了維護六國的權益和相對平衡而建立的。

原文:“治置不便於法,而便於權謀;權謀既成,法不能製也。”

翻譯:“Gover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are not convenient through laws, but rather through political schemes; once these schemes are established, laws cannot control them.”

這句話表明,在戰國時期,法律並不是治理國家的最佳手段,而政治謀略則更具優勢。政治手腕可以繞過法律的限製,使得國家的治理更加靈活。一旦政治謀略確立,法律無法對其進行製約。

原文:“臣聞夫治天下者,不可不湣也。湣之則願其安,安則欲其得所愛,得所愛則親,親則居。居則治能行,能行則爵祿至,爵祿至則忠信立。”

翻譯:“It is said that those who govern a country must have compassion. Compassion leads to a desire for peace, which in turn leads to the people\'s desires being fulfilled. When their desires are fulfilled, they become loyal and obedient. Loyalty and obedience lead to good governance. Good governance leads to rewards and honors. Rewards and honors establish loyalty and trust.”

這句話強調了統治者應具備關懷和同情心。通過滿足人民的需要,創造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人民將會產生忠誠和順從的態度。而這種忠誠和順從則有助於更好地治理國家。治理得當,會獲得獎賞和榮譽,進而建立起忠誠和信任。

以上是對《六國論》中幾句經典原文的翻譯和解讀。這部重要著作反映了戰國時期中國政治製度和思想的特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一翻譯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對一句如下:

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翻譯: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主要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地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六國論》賞析

本文為論說文,其結構完美地體現了論證的一般方法和規則,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典範。然後以史實為據,分別就賂秦與未嚐賂秦兩類國家從正麵加以論證。又以假設進一步申說,如果不賂秦則六國不至於滅亡,從反麵加以論證,從而得出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的論斷。

文章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既深入又充分,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全文綱目分明,脈絡清晰,結構嚴整。不僅句與句、段與段之間有緊密的邏輯聯係,而且首尾照應,古今相映。文中運用例證、引證、假設,特別是對比的論證方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六國論》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一翻譯PPT

六國論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於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既然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後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幹淨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負存亡的命運,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每日每月割讓土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注音

嚐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裏之秦,而不免於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嚐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範雎用於秦而收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嚐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麵積千裏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麼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範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範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麼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麵抵擋它,韓、魏就從後麵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後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禦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域內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麵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餘四國在後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麼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隻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並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以上是原文和翻譯。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對一句

原文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論蘇軾原文及翻譯對照

譯文:

六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於用土地來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滅亡的原因。有人問:“六國一個接一個的滅亡,難道全部是因為賄賂秦國嗎?”

(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滅亡。原因是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獨自保全。所以說:弊病在於賄賂秦國。”

秦國除了用戰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大的就獲得城池。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到的土地與戰勝別國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實際多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與戰敗所喪失的土地相比,實際也要多百倍。

那麼秦國最想要的,與六國諸侯最擔心的,本來就不在於戰爭。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都拿來送給別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樣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覺。明天起床一看四周邊境,秦國的軍隊又來了。

既然那麼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不會滿足,(諸侯)送給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著戰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決定了。到了覆滅的地步,道理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這話說的很正確。

齊國不曾賄賂秦國,(可是)最終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麼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幸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住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因此燕雖然是個小國,卻後來才滅亡,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

等到後來燕太子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趙國曾經與秦國交戰五次,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後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

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幹淨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立危急,戰敗了而亡國,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

(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麼勝敗的命運,存亡的理數,倘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衡量(出高低來)呢。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我恐怕秦國人飯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於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啊!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的勢力比秦國弱,卻還有可以不賄賂秦國而戰勝它的優勢。如果憑借偌大國家,卻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比不上六國了。《六國論》宋代:蘇洵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顛覆,理固宜然。古人雲:“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嚐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嚐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作品賞析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代表作品。《六國論》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六國論》的曆史背景應從兩個角度著眼:

一是蘇洵論述的六國滅亡那個曆史時期的情況,借以了解蘇洵立論的根據;

二是蘇洵所處的北宋時代的曆史狀況,借以明確蘇洵撰寫《六國論》的針砭現實的意義及其寫作上的特點。

今天的關於六國論原文及翻譯一句一翻譯的知識介紹就講到這裏,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