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鐵們,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為大家分享采蓮曲翻譯及賞析相關知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大家了哈,下麵我們開始吧!

采蓮曲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首詞,流傳甚廣,並在後世被多次改編。這首詞以描寫采蓮為主題,通過對采蓮者內心情感的描繪,展現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情感體驗。

采蓮曲翻譯及賞析

采蓮曲的翻譯可以根據不同版本的詞牌和用詞差異而有所差異,以下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翻譯及賞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采蓮南塘秋的意境描繪了一個秋天的南方湖塘,蓮花盛開而過於茂盛,甚至高過人頭。這一景象給人一種壯麗而深沉的感受。

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描繪了采蓮者靜靜地低頭,專注地摘取蓮子。這裏的蓮子被描繪為水一般的清澈。作者通過對蓮子的形容,表達出自然之美和內心深處的平靜與寧靜。

但見群蓮漸漸凋,落在綠波中。

不是冰肌玉骨,豈是人間皮囊?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素手把芙蓉,含羞見人,見人誤解。

采蓮者眼看著蓮花漸漸凋謝落入綠波之中。接著出現的問題是作者拋出的一個反問,蓮花的美麗究竟是因為它們冰肌玉骨的外貌,還是因為它們蘊含的人間情感?這種對美的追問,深入地觸及了人性和自然之間的關係。

作者寫到了可憐的九月初三夜,月色如珠、弓月高懸。這是一個美感的描繪,也預示著采蓮者內心的情感。與此作者也表達了采蓮者的無奈,她柔弱的素手抱著芙蓉,含羞見人,而人們卻誤解她的動機和內心感受。這種被誤解的心情,更加突顯了采蓮者內心的複雜與深沉。

采蓮曲的描寫與表達方式十分簡潔,但其中蘊含了深邃的情感和對自然之美的感悟。它通過對采蓮者心境的描繪,進而觸及到了人性、美感和情感的探索,堪稱中國古代文學中的一首精品詞作。

采蓮曲翻譯及賞析

采蓮曲原文: 若耶溪傍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袂空中舉。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 采蓮曲翻譯及注釋 翻譯 夏日的若耶溪傍,美麗的采蓮女三三倆倆采蓮子。隔著荷花共人笑語,人麵荷花相映紅。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一片光明。風吹起,衣袂空中舉,荷香體香共飄蕩。那岸上誰家遊冶郎在遊蕩?三三五五躺在垂楊的柳陰裏。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注釋 1采蓮曲:屬樂府清商曲辭。起於梁武帝蕭衍父子,後人多擬之。2若耶溪:在今浙江紹興市南。3袂:衣袖。全詩校:「一作袖。」4遊冶郎:出遊尋樂的青年男子。5紫騁:毛色棗紅的良馬。6踟躕:徘徊。 采蓮曲賞析 李白詩將吳越采蓮女的嬌豔清純放在荷花叢中加以表現,又用岸上遊冶郎的徘徊躑躅不忍離去反襯采蓮女的魅力,描繪出明豔、活潑、大方的采蓮女的新形象,語言入清水芙蓉,天然雅清,毫無做作,一氣嗬成,展示出詩人的姿態高雅、清新脫俗。彌補了六朝以來采蓮女形象的蒼白與虛飾。 第一句:若耶河邊采蓮女,笑隔荷花共人語。溪邊采蓮花的女孩,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或是和風細雨,或是嬌喘微微。荷葉田田,芙蓉朵朵,與春風滿麵的姑娘的粉頰交相輝映,正如王昌齡《采蓮曲》中所道「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隔著蓮花,似有似無的朦朧之美,意趣盎然,富有生活氣息。「笑隔荷花」將采蓮女纖手撥荷花愉快交談的神態細膩的表現出來,生動形象。 第二句: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溫和的陽光,濃抹的新妝,清澈的流水,風飄香袖的嫵媚,勾勒出一幅清新明麗的采蓮圖,節奏輕快,活潑自然。采蓮女不知是在揮手還是在故意擺弄,將香袖高舉,河麵倒映著采蓮女精心準備的新妝,最是那一低頭的閑花照水,露出她嬌羞的神態,靦腆不勝涼風的吹拂,正如「照花前後鏡,畫麵交相映」,人花難辨。這兩句勾勒出了「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美好意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讓人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機,領略到采蓮人內心的歡樂,所謂「菱歌唱不徹,知在此塘中」。 第三句:岸上誰家遊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楊。歡聲笑語吸引了岸上的遊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我們可以想像出此時的采蓮女麵對岸邊的遊冶郎會有多麼的嬌羞,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心裏怦跳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李白筆下的嬌羞之態並未點明,隻是從「日照新妝水底明,風飄香袖空中舉」聯想到的,有著明麗可人的浪漫情調,自有一種清新脫俗。詩人將她們置於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又以遊冶郎的徘徊搔首來襯托她們的嬌美,使用樂府寫羅敷的手法,從而更加委婉傳神。 第四句:紫騮嘶入落花去,見此踟躕空斷腸。詩人騎著紫騮,馬兒嘶鳴著,驚花,花落,空見那一份景色,使人淒愴斷腸。這裏充斥著詩人對時光飛逝、歲月不饒人的感歎,及對美景易逝的無奈之情,寄托著作者因懷才不遇、壯誌難伸而發出的愁思,這與他平素灑脫自信、率真不羈、清新飄逸的風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種細膩溫婉的筆觸,引人遐思。「踟躕空斷腸」,似是斷腸人在天涯,像他《月下獨酌》中一身孤傲與月為伴,與影為伴,還是免不了蒼茫寂寥、清絕孤獨之感,一向大氣豪邁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 詩人筆下生風,使一曲采蓮,景因情而媚,情因景而濃,而毫無堆砌之嫌,清新自然,仍是一如既往的浪漫。 詩詞作品: 采蓮曲 詩詞作者:【 唐代 】 李白 詩詞歸類: 【樂府】、【荷花】、【女子】

采蓮曲白居易翻譯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菱葉縈波荷颭風,荷花深處小船通。

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

【譯文】

菱葉在水麵飄蕩,荷葉在風中搖曳,

荷花深處,采蓮的小船輕快飛梭。

采蓮姑娘碰見自己的心上人

,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話,

便低頭羞澀微笑

,一不留神,頭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賞析】

這首詩描寫的是一位采蓮姑娘靦腆的情態和羞澀的心理。前兩句寫風中婀娜舞動的荷葉荷花,從荷花的深處有小船飛梭,畫麵充滿了動感。後兩句轉入人物描寫,采蓮姑娘遇到自己的情郎,正想說話卻又怕人笑話而止住,羞澀得在那裏低頭微笑,不想一不小心,頭上的碧玉簪兒落入了水中。詩人抓住人物的神情和細節精心刻畫,一個大膽含羞帶笑的鮮亮形象宛如就在我們眼前。

在男女受授不親的年代,小姑娘有這個膽是不容易的,過去的三從四德和封建禮法約束人,是現在我們不可想像的.

不過話就說回來,江南水鄉一直孕育著這些多情而有大膽的兒女.像李清照,等,更具江湖兒女的豪情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男女戀情,少女欲語低頭的羞澀神態,以及搔頭落水的細節描寫,都自然逼真,意味無窮。

【詩人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稱香山居士,河南鄭州新鄭人,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陝西、出生於河南鄭州新鄭,葬於洛陽。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李白采蓮曲原文及翻譯

李白采蓮曲原文及翻譯如下:

《采蓮曲》古詩意思解釋: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

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前來。

注釋:

羅裙:用細軟而有疏孔的絲織品製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亂入:雜入、混入。

看不見: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綠葉紅花,哪是少女的綠裙紅顏。創作背景:

在公元748年(唐天寶七年)夏天,王昌齡任龍標尉已經有了一段時間,初次與阿朵見麵,卻是別有一番情趣。那時候,王昌齡獨自一人行走在龍標城外,在東溪的荷池,看見了一幅絕美的畫麵,那就是看見酋長的公主、蠻女阿朵在荷池采蓮唱歌的情景,遂作采蓮曲。若耶溪旁,三三兩兩的采蓮女正在采蓮子;隔著荷花談笑風生,互相嬉戲。陽光照耀采蓮女的新妝,水底也顯現一片光明。隻見那高高舉起的香袖在空中飄蕩。

那岸上是誰家公子在遊蕩?三三五五、似隱非隱在垂楊下。

身邊的紫騮馬的嘶叫隆隆,落花紛紛飛去。見此美景,騷人踟躕,愁腸空斷。

采蓮曲的翻譯

王昌齡《采蓮曲》原文和翻譯如下:

一、原文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二、翻譯

(1)一群采蓮姑娘身穿和綠色荷葉一樣顏色的羅裙,粉紅的荷花映照著姑娘們鮮豔的臉龐。她們混雜在池塘中難以發現,聽到姑娘們的歌聲,才知道有人出來的一番景色。

(2)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仿佛一色,分不清楚,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相互映照,人花難辨。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采蓮曲》介紹:

作者是王昌齡,是唐代著名詩人,因擅長寫七言絕句,因而被稱為“七絕聖手”。

這首詩與南朝樂府《采蓮曲》中的少女的描寫,手法不同,性格有異,手法的差別是南朝手法采用白描,王詩用映襯手法。性格差別是王詩更加精巧活潑。

荷葉和采蓮女的衣裙,簡直就像是用同一顏色的衣料剪裁的。芙蓉——這裏代指蓮花。采蓮女們進入蓮池後,就分不清哪是荷葉哪是衣裳,哪是蓮花哪是人麵,直到聽見歌聲,才知道她們來了。

賀知章采蓮曲原文和翻譯

賀知章采蓮曲原文和翻譯如下:

稽山雲霧鬱嗟峨,鏡水無風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盡,別有中流采芰荷。翻譯:會稽山上的霧氣散了,顯露出高峻的山體和蔥鬱的草木,明淨的水麵上沒有風也起了水波。別說春天已經結束花草都凋謝完了,另有人在水流中央采摘菱葉和荷葉呢。

采蓮曲賞析:

《采蓮曲》是一首特別有韻味的詩詞。單單隻看到題目,便覺得韻味十足。想象一下,江南水鄉,平靜的湖水,細密的荷葉從中悠悠的劃出一條小船,不急不忙的將新鮮的蓮子放進自己的籃筐中,想想也是很美好的,既安靜又平和。詩詞中首句中的“稽山”指的是越州的會稽山,當時的賀知章辭去官職,告老還鄉,就居住在此處。稽山雲霧繚繞,環繞著鬱鬱蔥蔥的青山,宛如仙境一般,分外美麗。第二句賀知章描寫了家門前的鏡湖,所謂鏡湖,但卻並不是如鏡子一般,詩中賀知章寫到,即使是沒有風,鏡湖也會自己起波瀾。

據後人考證,這與鏡湖的地理位置有關。文章第三句,是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不要對春的離開而感到傷感不已,前麵還有更為美好的夏季在等待著你。

詩的第四句則緊扣主題,寫了人們采蓮的情景,平淡無奇,卻也讓人感覺平靜而又美好。《采蓮曲》僅僅隻有四句,但卻將江南水鄉的景色描寫的十分到位,也將采蓮的情景刻畫的惟妙惟肖,可見其水平的不一般。

作者簡介賀知章(約659年—約744年),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秘書外監”,越州永興(今浙江杭州蕭山區)人。唐代詩人、書法家。少時以詩文知名。武則天證聖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狀元,授予國子四門博士,遷太常博士。開元中,張說為麗正殿修書使,奏請知章入書院,同撰《六典》及《文纂》。

後接太常少卿,遷禮部侍郎,加集賢院學士,改授工部侍郎。俄遷秘書監。他為人曠達不羈,好酒,有“清談風流”之譽,晚年尤縱。天寶初,請為道士還鄉裏,詔賜鏡湖剡川一曲,禦製詩以贈行,皇太子以下鹹就執別。建千秋觀以隱居其內,未幾卒,年八十六。肅宗贈禮部尚書。

采蓮曲翻譯及賞析的介紹,今天就講到這裏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篇文章,更多關於采蓮曲翻譯及賞析的相關知識,我們還會隨時更新,敬請收藏本站。